2009年,一架中国飞机刚降落在曼谷机场,女机长准备开舱门时,突然听到一阵轻微的滴答声,她立即提高警觉,迅速展开了详细检查。 主要信源:(中国妇女报——23岁进国航、28岁成国航首位女机长,看这位女机长如何冲上云霄) 清晨五点半的杭州萧山机场,机库顶灯刚亮起来。 一个单薄身影已经绕着波音737转了两圈,手指划过机翼接缝处,沾了满手露水。 这是王峥当上机长后养成的习惯。 每次执飞前亲自做航前检查,哪怕地勤已经核验过三遍。 同事们都记得2009年曼谷那个酷热的午后,正是她这份近乎偏执的谨慎,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灾难。 那年八月泰国正值雨季,飞机落地后旅客们蜂拥奔向海滩。 机械师指着机腹水渍说是厨房废水外溢,王峥却在四十度高温下站了半小时。 当地勤最终在电子舱找到破裂水管时,渗漏的冷却水距离电路板只差五公分。 "飞机无小事"从此刻进她骨髓,这句话后来写进了国航安全手册首章。 谁能想到这位"民航铁娘子",当初差点成了办公室文员。 2001年接到民航大学录取通知时,王峥父母看见校徽上的飞机翅膀就心头发紧。 他们给女儿取名"峥"字,本意是希望她像高山般挺拔,可没想过真让她冲上云霄。 老两口连夜查资料发现这是空管专业,才勉强松口放行。 改变发生在次年秋天。 校园里突然拉起"招收首批女飞行员"的横幅,十九岁的王峥站在初选现场,听见心跳声盖过了螺旋桨轰鸣。 体检测视力表时,她清晰看见最底下那行"中国民航"小字,忽然想起父亲的话:"我们王家人认准的路,爬着也要走完。" 三个月后她把录取通知书复印件和飞行学员合同并排贴在宿舍床头,给家里打电话只说被"特种文职"录取了。 这个善意谎言持续了整整三年。 飞行训练远比想象残酷。 同批男学员轻松完成的旋梯训练,王峥吐得昏天黑地。 别人单手能转的螺旋盘,她得双手死命扳动。 有次夜航训练遇强气流,教杆上的指甲印三天没消褪。 最难受是生理期驾机,腹痛伴着高空压差像有电钻在搅动子宫,她硬是靠掐大腿保持操作平稳。 2005年学员结业考核,总教员在评语栏写下:"此学员技术非最优,毅力堪当表率。" 加入国航后王峥创下两项纪录。 首位放单飞的女副驾驶,首位四年升任机长的女性。 2010年春运她执飞杭州至哈尔滨航线,驾驶舱贴满便签条:转弯坡度不超30度,爬升率维持1500英尺/分钟。 这条笔记后来被称作"王峥操作法",其精确到秒的进港程序,使航班准点率提升23%。 荣誉背后藏着对家人的亏欠。 2013年中秋夜,父母看着央视直播里女儿驾机穿越台风的新闻,桌上月饼整盒未动。 第二天母亲乳腺手术,王峥在万米高空接到病理报告,云层下的手术室亮着红灯,驾驶屏显示航路有雷暴区。 副驾驶看见机长睫毛上凝着水珠,握着操纵杆的手却稳如磐石。 术后母亲在病床上看女儿采访视频,主持人问及家庭,镜头里王峥只答:"乘客安全着陆时,就是我的团圆时刻。" MH370失联事件震动全球民航界时,王峥正在法兰克福备勤。 看着电视里家属绝望的脸,她躲在洗手间用冷水拍脸。 当晚就向公司递交《高危天气操作指南》修订案,新增"通讯中断应急处置"专章。 有同事不理解她总在手册边角写小字,直到某次发动机故障,她脱口报出某页第三行备注的排障方案。 如今王峥飞行时长超过18000小时,相当于绕地球飞行300圈。 她带的徒弟中有个彝族姑娘,在《飞行日志》扉页抄着师父的话:"每一次起飞都是新生。" 当年怕女儿摔着的父母,如今把中国女机长邮票首日封镶在相框里。 客厅电视柜摆着件特殊展品。 曼谷事件中那块报废的电路板,金属断口在射灯下闪着冷光,像永不闭合的眼睛。 对此您怎么看?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“关注”,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,感谢您的强烈支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