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2044p371

1975年,越南向中国赠送了一架保存完好的支奴干直升机,随即中国专家通过逆向工程

1975年,越南向中国赠送了一架保存完好的支奴干直升机,随即中国专家通过逆向工程等方法,对这架直升机进行了全面的拆解和分析…… 主要信源:(阵匠——中国版支奴干来了?首款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,核心技术已尽在掌握;环球网——美军首架CH53K重型直升机服役 最大载荷接近16吨) 上世纪五十年代,新中国刚成立,工业基础几乎是从零开始。 为了快速武装自己,中国把目光投向了当时最成熟的苏式武器系统。 从天上飞的喷气式战机到地上跑的坦克,这些东西在当时看来,就是实打实的高科技装备。 最初那些年,苏联老大哥确实挺够意思。 156个大项目说给就给,鞍钢那样的大型钢铁厂也是人家的专家帮着建起来的。 更实在的是,苏联把自家最核心的武器生产线、全套的制造图纸,连带着懂行的专家一起打包送了过来。 沈阳造出的歼5就是米格17的国产版,59式坦克基本就是苏联T-54的底盘加中国编号。 几年功夫,从螺丝钉到整车整机,中国人硬是在东北平原上复制出了一套完整的苏式武器生产体系。 时间一长,中国的工程师们连呼吸都带着苏式装备的节奏了。 车床怎么转,零件怎么铣,公差该控在几丝,那些当年站在车间里掰着零件讲解的苏联师傅留下的手艺,早就成了肌肉记忆。 后来哪怕中苏关系生变,拆开来料仿个坦克发动机,或者照着图纸攒一架新飞机,对中国工厂来说也像老师傅温习旧课般从容。 而当目光转向大洋彼岸的美式装备时,情况就完全不同了。 七十年代在越南,一架崭新的CH-47支奴干直升机就停在眼前。 这铁家伙用的是T55发动机,背上扛着两组大旋翼。 可当中国工程师们真正开拆后却傻了眼。 那些精密部件没数据手册根本不敢碰,特种合金的配方只能靠猜,最关键的两组旋翼怎么协调运作,图纸上可一个字都没写。 结果支奴干静静地躺在研究院多年,最终还是没能等到国产型号下线的那一天。 美国SR-71“黑鸟”更是工业神话里的造物。 1966年它就能飞到两万四千米的高空,速度突破三倍音速,今天依然没人能打破这个记录。 整个飞机几乎就是块钛合金疙瘩,特殊的发动机设计到现在看也够玄乎。 美国人自己想复刻都摇头,外人想模仿?那简直是做白日梦。 到了九十年代,费尽心思引进的苏-27战斗机又泼了一盆冷水。 生产线说引进就引进,图纸文件堆满档案室,可真到了要自己造的时候,零件精度就是差一口气。 1998年造出来的歼11样机飞起来总让人心惊胆战,最后只好把散件送到俄罗斯去重装。 最磨人的还是那台AL-31F发动机,从1987年开始琢磨到2017年才正式定型,整整三十年光阴耗在涡轮叶片上。 背后的门道其实挺简单,装备仿得好不好,说到底还得看自家工厂的基础硬不硬。 苏联当初送来的是整套养鸡的技术,顺带还教了你怎么做饲料、搭鸡舍。 美式武器更像送了你个高压锅,告诉你煮汤快,却不给你说明书,连用哪种火都不提。 工业体系就像一棵大树,苏联种下了枝干,中国工程师顺着树杈修剪出了自己的新芽。 突然让他们去伺候美国工程师培育的盆景,土壤湿度不同、肥料配比不同、连修剪手法都两样,怎么可能几天就上手? 现在再去看仿制这件事,早就不是技术够不够的问题了。 美国如今还能说嘴的也就是航空发动机和核潜艇这些看家本领了,中国走的是自己的路。 天上飞的歼20、海里游的辽宁舰山东舰,全是按着中国战略需要量身定制的方案,实用又皮实。 工厂里的设备更新了一轮又一轮,现在连超算都帮着模拟核爆炸了,自主研发的底气自然也就足了。 回看这条路,从当年的螺丝钉都需要进口,到现在五大战区用着自主装备,每个零件上都刻着中国工厂这几十年的故事。 技术封锁了就想办法,图纸缺页就自己补,发动机难关就一代代熬。 眼下各领域的中国设计师们画着图纸,心里早就有了自己的章法。 仿别人再好也是穿旧衣服,合身又崭新的装备,只能靠自己的双手一点点裁剪出来。 对此您怎么看?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“关注”,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,感谢您的强烈支持!